亚洲边缘群体消费者正在获得更多主流关注

,
a woman in gray sweater sitting on wheelchair surrounded with books and paintings

发布,

更新

越来越多的边缘群体消费者逐渐赢得了主流关注。零售消费品牌被寄望于解决消费者关心的污名化话题,例如性别与生理不孕不育心理健康等等。近年来的亚洲市场,我们见证了商业消费在促进多元与包容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很大空间。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去年12月跨年隐匿了一段时间,就爱上断网的日子。这次受朋友的邀请在香港暂留了一段时间,直到三月底看完 Art Basel Hong Kong 2024 艺术展回到了上海。

巴塞尔香港艺术展上与性欲和亲密关系相关作品,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我拍了一些发在了微博上供大家欣赏解读。

在看展之前,我与一位来自泰国的朋友见面,那时(3月27日)正好泰国众议院以400票赞成、10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同性婚姻法案,我们谈到了泰国目前正在(或已经)成为亚洲少数群体移居生活和商业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在泰国同婚法案通过三天前(3月22日),我刚在邮箱里看过国际知名潮流趋势研究机构 WGSN 的一封名为《与亚洲边缘群体消费者建立联系》的 Newsletter

它提到:

亚太地区拥有全球 60% 的年轻人口。这些年轻消费者致力于积极变革,为品牌围绕包容性和文化转型创造机会。”

WGSN 2024年3月22日

在 WGSN 的 Insight 报告中,给全球品牌应对亚洲边缘群体市场的第一策略就是“促进彻底包容”。

它认为需要充分利用新兴的“边缘关怀”概念,为各种身体机能的群体设计无障碍的“被看见的空间”(安全空间的演变)……亚太地区近80%的消费者希望企业能更好地捕捉自己真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如果我们带着批判思维来阅读这一段前瞻性消费预测,会对“边缘关怀”概念前面的定语“新兴”皱眉,其实“边缘关怀”一点都不新。

在14年前的中国,《瞭望》新闻周刊就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话: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分层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视防止“弱势群体”制度化、定型化、凝固化,强调政策和制度层面的“边缘关怀”、“草根关怀”。(2010年5月17日 记者王仁贵 尚前名

早在22年前(2002年3月),时任领导人朱总理率先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可惜的是,在此之后许多年里,再也没人采用过“弱势群体”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困难群众”

直到《瞭望》的这篇文章出现前后,弱势群体开始被广泛关注(甚至被过度利用),并在今天作为日常用语采纳。

“弱势群体”就是“边缘关怀”的直接对象,这样的概念很早就存在了。而如今旧词新说,一定是内在含义出现更丰富的解释与感受。

上图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一间静心室,它是美术馆与一位自闭症艺术家兼研究员一起设计的。

其中设有私人空间、感官套件和一个为期两年的驻留计划,以鼓励东南亚艺术家与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群体进行共创。(注:神经多样性群体是指以不同的方式体验世界并产生互动的人群,这些人可能之前被诊断为自闭症、多动症或学习障碍,但是这种差异在今天不被视为缺陷。)

新加坡美术馆的静心室就是“边缘关怀”的最新实践之一:与未被充分倾听的声音共创。此外 WGSN 还建议优先考虑通用设计,在设计的源头就考虑进适合所有人的“包容性”概念。

消费型企业可以借助清晰的标志、简单便捷的结账流程等,打造灵活的零售空间,并将店铺转变为社交、学习的场所。

还可以采用 AI 加持的辅助科技来消除网络消费的障碍。在澳大利亚,75%的购物者表示,所有企业都应该对残疾人无障碍开放,68%的人会为无障碍产品支付更多费用。

对于企业来说,最不能忽视的是确保多元化的员工代表性

企业需要迎合亚太地区的7亿残障人士的需求,建议将员工转变为残障人士包容性知识的策展者。在设计流程中引入无障碍清单,以确保顾客的消费之旅满足不同生命阶段小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和身体能力。

最后,WGSN 建议我们不要忽视或回避曾被视为禁忌的话题。

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娱乐游戏来增加轻松和愉悦感,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切入敏感话题(注:比如性与性别议题)。或与该领域的网红和专家(例如 LoveMatters)一起进行感官验证,以了解文化上的细微差别,服务好本地或小众客户。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选择“自媒体”合作时,要主动选择拥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红”,今年3月中国媒体刊发的《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中特别提到:

从严整治“自媒体”利用弱势群体进行流量变现,包括哄骗、利诱老年人摆拍视频、开设直播,骗取网民点赞、打赏、捐赠等;欺骗、引诱残障人士,通过卖惨、恶搞、虐待等违法失德方式博取流量等。

《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 新华社 2024年3月13日

在“边缘关怀”的理论中,“弱势群体”并不是异类,而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不应该去利用,也不应去排挤。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4年前(2020年4月)疫情期间报道新加坡外来劳工宿舍暴发疫情,导致社区传播时,就呼吁保护弱势群体,就是保护所有人。

该报提到:

(新加坡)本地几十万外来客工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隐形动力,但是相信绝大多数(新加坡)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客工要不是存有偏见,就是觉得他们脏乱或可能危险而退避三舍。

《社论:保护弱势群体就是保护所有人》联合早报 2020年4月7日

这样的偏见不仅是在华语文化圈共享、全世界明里暗里都无处不在针对弱势群体和/或少数群体的歧视,甚至仇恨。

如今,“消费”除了是拉动经济的马车,也被寄望于改进我们的社会:让消费与最广泛的主流群体和边缘群体建立共同联系。

关键词:亚洲边缘群体消费者,主流品牌,多元与包容,性与生理健康,不孕不育问题,心理健康关注,泰国同性婚姻法案,青年消费者趋势,无障碍设计理念,通用设计产品,残障人士权益,弱势群体,边缘关怀,敏感话题营销,网红自媒体责任,消费反歧视

  • 越来越多边缘群体消费者赢得了主流关注,零售消费品牌被寄望于解决他们关心的污名化话题。
  • 近年来亚洲市场见证了商业消费在促进多元与包容方面取得进展,但仍有很大空间。
  • “边缘关怀”的概念旨在为弱势群体、少数群体设计与建立一个无障碍、无歧视的生存空间。
  • 建议消费品牌采取通用设计、无障碍科技、多元员工等措施迎合残障人士等边缘群体需求。
  • 鼓励以富有创意、轻松的方式切入敏感话题,与网红、专家合作时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 批评了不同社会中对弱势群体存在偏见和歧视,呼吁用消费行为引导改进这一状况,让主流群体与边缘群体建立联系。

了解更多,请持续关注 LoveMatters 及 LoveMattersPRO 官网B站X(Twitter)、公众号和小红书,订阅官网通讯邮件,辅助个人成长,紧跟世界进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更多,请持续关注 LoveMatters 及 LoveMattersPRO 官网B站X(Twitter)、公众号和小红书,订阅官网通讯邮件,辅助个人成长,紧跟世界进步。

了解 LoveMatters Chinese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