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性侵害亟待全方位的性教育
[lm_byline]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性教育,使儿童用一种全面和正常的眼光来看待性。
(谈性说爱中文网特约专栏)近年来,儿童性侵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5月29日,挂靠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的“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发布最新的年度儿童性侵案件报告:去年5月以来,全国范围内曝光的儿童案件高达192起,平均1.9天曝光一起。另据《法制日报》2014年7月16日报道:去年9月,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发布的《女童保护研究报告》中就明确提出:2012年,县以上妇联受理幼女受性侵的投诉达到500多件。此外,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媒体报道的儿童性侵害类报道高达45万篇。从这些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性侵害在中国有案例有统计也有制裁方案,但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却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当儿童性侵害屡被媒体报道后,家长不免成为惊弓之鸟。性教育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一些教育人士又开始鼓吹贞操教育,各种教导孩子如何防范性侵犯的文章和书籍也满天飞。还有不少媒体把性侵害的罪犯当作“恋童癖”(恋童症)。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是性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性教育就是贞操教育。贞操教育在世界各国仍有一些市场,即使是被一般人视为“性开放”的美国,也曾经搞过大规模的婚前守贞教育。在基督教右翼势力的影响下,美国国会在1996年至2005年联邦财政年度之间,通过联邦和州政府向婚前守贞教育项目注入的资金超过了15亿美元。但据美国政府改革委员会调查,10年的婚前守贞计划80%的信息是错误的。青少年有很多性问题,仍然需要专门机构的帮助。2005年以后,美国的“贞操教育”宣告失败,重新强调全方位、全年龄的性教育。事实上,贞操教育是把女性当作商品,是一种“性罪恶”的教育。
误区二、性教育就是防性侵教育。去年9月,一些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就是“防性侵教育”,在一些学校也称为“安全教育”。最近,防止性侵害的书籍和文章似乎有铺天盖地之势。童话大王、著名作家郑渊洁在微博中提出建议,由教育部和央视合办的“开学第一课”对全国小学生进行防性侵教育。诚然,“防性侵教育”是性教育的内容之一,但不能代替全部的性教育。如果仅仅强调“防性侵教育”,就会增加儿童对于社会的恐惧,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实质上,这也是一种“性罪恶”的教育。
误区三、性侵害的实施者是“恋童癖”(恋童症)。事实上,恋童症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以往称为“性变态”)。恋童症者极少和儿童发生爱爱,他们往往只是抚弄儿童的生殖器、臀部或大腿。这与性侵害的实施者——猥亵强丨暴幼童犯是不同的。猥亵强丨暴幼童犯主要是追求性行为(奸淫儿童)。而恋童症是因为他们对成熟的异性不感兴趣,只以儿童为性欲满足对象,所以他们并不一定都要追求爱爱行为,常常不和儿童发生真正的爱爱,但猥亵行为却很明显。恋童症是一种心理疾患,猥亵强丨暴幼童犯是罪犯。如果把罪犯当作恋童症,就有可能减轻法律对他们的惩处。
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性教育,使儿童用一种全面和正常的眼光来看待性。
全方位的性教育,首先肯定了性是正常的、性是美好的。性教育的理念应该包括信息、态度与价值观、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责任。性教育的内容由六个方面组成,即:成长、人际关系、个人素质、性行为、性健康、性社会文化学。性教育的实施分为六个年龄阶段,即:0-3岁、4-5岁、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
开展全方位的性教育,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态度上的转变。但这个问题基本上被教师忽视了,孩子们在家里也很少听到“生命来源的真相”。如果孩子们“丰富”的性知识基本上来源于互联网,他们就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性科盲”!那么,儿童性侵害还会持续存在!
(文/ 邓明昱,医学博士、健康科学博士。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东西方人类性学研究所所长、博导。国际心身医学院院士、世界性健康学会注册性学家(唯一的中国大陆背景专家)、国际中华性健康研究会会长、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会长。)
(原题:预防儿童性侵害——全方位的性教育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敬请关注谈性说爱微信账号(lovematterschina),更多精彩资讯,手机专送。
谈性说爱中文网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loveMatters
腾讯微博:@lovematterschina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