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别再让我“注意安全”了,我已经够注意了!
[lm_byline]时隔三个多月,又一位年轻女性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当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时,“你要注意安全”这样的告诫还有效力吗?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lovemattersCN,
和荷小爱约起来!
(谈性说爱中文网)5月5日,一位空姐在搭乘滴滴顺风车的途中被司机性侵后杀害。年仅21岁。
8月24日,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遇害的温州女孩年仅20岁。
短短三个月内,在同样的平台发生了两次这样极其残忍的恶性案件,许多人都为此感到心痛与愤怒。一时间也产生了许多讨论,一个争议的焦点是,“劝你注意安全”是否一种变相的“受害者有罪论”呢?为什么现在我们对“安全建议”越来越悲观?
官方媒体在此事之后给出了一系列“安全建议”。当然也有简单粗暴一些的建议——花钱保平安。这样的思路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保护好自己”这句话本身听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错处,但是现在却经常刺痛普通人的神经——因为几乎所有“保护好自己”的建议,都是建立在压缩一定程度的生存空间之上的。对于很多小心翼翼的普通人而言,生存空间已经压无可压,更何况再压缩生存空间,也很难保证幸免于难。
这两桩案件中的受害女性,都不可谓不机警。三个月前遇害的空姐,曾经给朋友打电话,假装自己有一位男伴正在等待;这次遇害的年轻女孩,也在发现苗头不对后,给朋友发出了求救的信号,也曾向平台求救。当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时,许多感同身受的人都忍不住对安全建议产生悲观的情绪:我还不够保护自己吗?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真的保护自己免受侵害?
这样的悲观似乎完全可以被理解。但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对所有的安全建议都抱有反对和抵触的心态呢?“受害者有罪论”和“安全建议”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里有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观点和一个经常被用到的策略,叫做strategic essentialism(策略性的本质主义)。
在解释“策略性的本质主义”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本质主义”。“本质主义”用非常概括非常扁平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事物、分类、现象、观念背后,必行有一个本质存在,这些本质决定了现象、观点或者群体身份。
与本质主义不同,策略性的本质主义指的是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在意识到存在内部差异的情况下,使用同一种身份,表达同一种诉求,以求得自己的诉求能够被更多关注并实现自己的诉求。
使用策略性的本质主义的群体,他们并不见得有一个相同的本质,个体经验也有千差万别,但是同样的诉求让他们联合起来,拥有了某种共有的身份。比如说女性。许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或多或少的性别暴力(并不仅仅是肢体暴力和性暴力,也包括歧视、偏见、刻板印象等),这种共同的经历也会让许多女性有追求性别平等的诉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遭受过性别暴力;也不意味着因为你是女性,有女性的身体,所以会更容易遭受性别暴力;也不是说在有安全策略的情况下,如果依然遭受暴力,就应该因为没有使用策略而承担后果(非常重要)。
女性在社会中她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不便,会更容易感受到威胁,在自我保护方面更容易存在身体对抗方面的弱势,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群,可以有一些策略,来应对这些不便和风险。
这些“安全建议”可以算是一种策略性的本质主义。这种策略,让女性可以在性别意识不够普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能够更大程度地在公共空间中自由行动,让她们的身体自主权不受侵害。
但是不要搞错,策略性的本质主义和现象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她们就会遭到性侵害。更不是在她们遭受到性侵害后,你责怪她们没有使用相关策略。
所谓的策略,是指在不理想的状况下,你不得不使用的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安全建议。
这些策略只是在个人层面的可选项,而不是义务。这些策略也只适用于事前防范,而不能用于事后追究。
所谓“受害有罪”与“安全策略”的界限,就在这里。性别暴力和侵害的必选项,依然是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公众更加全面健康的性意识。每个人都对自己身体做出决定、不受到侵害的权利,这也是一个更健全的社会应该提供给每一个个体的。如果事实不是这样,那受害者也没有理由是被责怪的那一个。
(文/ 谈性说爱编辑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以爱的名义:小心,你正在实施恋爱暴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