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族的性自由,你能享受吗?

发布,

更新

走婚,摩梭,摩梭人,性自由,走婚族,爱爱
Shutterstock/Sunny studio
[lm_breadcrumb]

走婚族的性自由,你能享受吗?

[lm_byline]

在摩梭男人心中,姑娘是大家的。没有哪个男人可以永远占有哪个女人。因为没有将女人占有这种观念,所以在摩梭社会里,嫉妒是不存在的,甚至根本没有强丨暴这回事。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荷小爱约起来!

(谈性说爱中文网特约专栏)提到摩梭人,进入我们脑海的大概就是“走婚”二字。但是,我们真的了解 “走婚”吗?

其实,所谓的“走婚”,是汉族对摩梭人两性关系的巨大误读。因为摩梭人根本就没有婚姻这回事。抛开文革后期摩梭人被强势安利结婚这件事不谈,传统的摩梭人只有三种性生活方式

第一种叫暗访。

跟记者去调查地沟油用的是一个词。这是一个成年摩梭男女可以主动向对方提出约会或者约炮请求的活动。既无经济往来也无持续性,更不专一,双方可以同时约会他人。一般约会都发生在晚上,男方到女方的住所去。而暗之所以为暗,是因为男方必须在鸡叫之前离开,听上去有点像偷情,略同情那个男生。

第二阶段明访。

那么,如果这两位性生活比较和谐,也比较聊得来,想多约一会,那就可以进入到明访阶段。所谓明访就是两位想建立长期的情侣(炮友)关系中的男方,需要每年带一次礼物到女方家去,以求得女方家人的认可。这样就不用一大早摸黑跑了,可以睡到天亮再起,女方家人要是心情好,说不定还会煮早餐给他吃。但此时,双方仍然没有经济往来和专一需要。双方仍然可以与他人约会,类似我们所说的开放式关系

这时你可能会好奇,如果两个或更多的男生同时看上了一个女生怎么办?打一架?谁赢了归谁?那就错了,这是男权社会把女人当猎物的逻辑。摩梭女人拥有绝对的决定权,不管先来后到,你是明访他是暗访,你帅一点他丑一点,姑娘翻谁的牌子就是谁。那已经明访的男生会不会吃醋?答案是不会的,在摩梭男人心中,姑娘是大家的。没有哪个男人可以永远占有哪个女人。因为没有将女人占有这种观念,所以在摩梭社会里,嫉妒是不存在的,甚至根本没有强丨暴这回事。

>
Shutterstock/Volt Collection
<

第三种性生活方式共居。

共居,一般是指一对男女在明访之后发现跟对方不仅嘿咻得爽,两个人搭档生产也挺默契的。好吧,既然有经济关系了,就得稳定一点。当两个人向外界宣布开始共居,就意味着两人暂时停止与他人的约会,否则会被大家鄙视。这里的鄙视并不是给某一方扣上不忠贞不纯洁的帽子,只是认为一方不够讲信用而已。

讲到这里必须说一下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男权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婚姻制度,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最原始的经济单位是姻亲。而摩梭人的经济单位是血亲。也就是说,摩梭人以血缘家庭生活在一起。妇女负责家务等轻量级劳动,男人负责重体力劳动。在ta们的认知里,这两种劳动并没有任何贵贱难易之分,只不过需要的力量不同而已。也就是说,男性最主要的作用是付出体力。

选择共居主要是借助了男人的力气,却让渡了一部分性自由,想来也是不太开心的。于是,就会出现数十年共居关系后,男人没有力气干活要被女人扫地出门只好向村长哭诉的事。听上去像不像中年暴发户抛弃一起吃苦打拼人老珠黄发妻的翻版?

所以说,摩梭的两性关系主导权掌握在女人手里。摩梭人生活在一个无夫无父的社会里,摩梭语里甚至没有“父亲”和“丈夫”这两个词。生下的孩子由母亲和舅舅抚养,爸爸是谁并不重要,也没人在乎。男孩子对男性的认知往往来源于舅舅。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因为不知道爸爸是谁而困惑或不快乐,大部分人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和谐。

讲摩梭人的性生活方式,其实是想说明人类有无数的可能性,我们所认为的必然,也许只是这个世界的一种样态。就像一百年前,中国人还认为一夫一妻多妾是天道是自然。

我并不觉得摩梭人的方式更高级,因为它不适合在全世界范围推广,毕竟不能干掉全世界所有有占有欲的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啊,说不定就能探索出比一夫一妻更适合人类的方式呢!

(沉千忆:出走的新闻人,半桶水法学生,关注性与性别平等,以及星辰大海下的每个微小个体。)

(原题:我穿墙而去。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老年女性与年轻男人的组合,要更好地让人接受,总免不了需要一套合理的解释。“情结”便是这样的武器:自恋情结/恋母情结……推荐阅读:山河故人-老少恋的性,你能接受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更多,请持续关注 LoveMatters 及 LoveMattersPRO 官网B站X(Twitter)、公众号和小红书,订阅官网通讯邮件,辅助个人成长,紧跟世界进步。

了解 LoveMatters Chinese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