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学着点:《红海行动》里的女人不用你征服!
[lm_byline]作为春节档的大热电影,《红海行动》成为国产军旅题材电影的力作,除了“热血”、“爱国”,这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满又摆脱了刻板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lovemattersCN,
和荷小爱约起来!
(谈性说爱中文网特约专栏)《战狼》系列在收割了一大波票房后俨然成了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业界标杆,连春节大受好评的《红海行动》也在宣传时打出了“海上版战狼”的旗号。
然而刷完电影就能发现,两部电影从立意到剧本大相径异,而更为惊喜的是,《红海》突破了以往此类片中女性尴尬位置,让人看到了一批真实丰满的女性形象,而这正是以往此类所谓的“男人片”不屑去做的。
1、不需要征服的“女战友”
不论是《战狼》中的队长龙小云,还是《红海》里的特种兵佟莉,她们都是军旅题材作品中常见一类角色——“女军人”。可是这两个“女军人”在剧中的位置截然相反。
龙小云是特种部队“战狼”的中队长,她被塑造成一个“别样性感”、“气场不凡”、“不输男人”的典型“御姐”形象。然而她的存在目的很明确,吴京已经直白地用台词将她全部价值点出来了:“这样的女人,就缺我这样的男人征服。”
“龙小云”代表的不是一个“女军人”,而是男性意淫中一个“难以征服”的目标。她的头脑,她的性格,甚至她的身份,都建立在一个男性眼中的“霸道御姐”模板上,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征服欲。
而佟莉则恰恰相反,剧中更着重突出的是她“战士”的身份,而非她“女人”的性别。
她是机枪手,队伍里的重火力,表现出的战斗力无愧于这个职位,队友也安于躲在她的掩护后。甚至在营救人质前,队长提出用她交换人质救出邓梅时,队友立即指出基于她的重火力身份,她作为战士比作为人质更有用。
这一刻创作者借队友之口明确点出她的“战士”身份,她的存在价值不再是“被男队友征服的女队员”,而是“队伍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2、不动心的“女平民”
《战狼》系列中的医生瑞秋,和《红海》中的记者夏楠,虽然本职工作不同,但是她们同属战争片中的一类角色“女平民”。
战场上的“平民”作用一般很简单,就是凸显战争的残酷以及主角的人性光辉。而“女平民”往往因其性别身份而被赋予了“崇拜男主”,以及“给战场增添一抹桃色”的重任。而这两点瑞秋医生都完美地做到了。
那句看似霸气的“我不是女人,我是医生”宣言,表面上似乎在强调这一角色的独立自主,实则是塑造典型男性视角中的“女汉子”形象。而她爱上男主的经历,正是男主用他的“阳刚之气”将她“还原”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的过程。
瑞秋这一角色是一个典型的“工具人”,她是满屏幕雄性荷尔蒙中的一点粉红,是送给英雄的鲜花,是满足男性“被崇拜”心理的安慰剂。
而夏楠与其恰恰相反。编剧没有用“不是女人”这样的台词来衬托她的专业性,也没有给她和队长之间安排任何“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误终身”的浪漫感情。她身为记者的职业性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中,而即使她崩溃嚎啕也不是因为她是女人,正如队长冷静行动不是由于他是男人一样。
她在剧中的价值不是英雄胸前的勋章,而是推动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3、性别只是我的一部分
即使动作片受众中不乏女性,媒体仍将战争动作题材电影定性为“男性向”,仿佛观看这样的电影需要用到的是小弟弟而不是眼睛和品味。在这类男性主导思维局限下,剧中女性角色的主动性自然受到了限制,变成了用于取悦男主角所代表的广大男性的“工具人”,而她们并非唯一被扁平化的女性角色。
想当年一句“男同志能干的事,女同志一样行”,鼓励广大女性从被限制在“家庭”中的传统女性形象里脱离出来,走进职场。于是相应地,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的映照,开始为女性角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元的形象,我们得以在荧幕上看到“女医生”、“女记者”、“女白领”、“女战士”等等多种不同职业的女性。
然而这些看似享受到“自由平等”的多元女性角色,仍然拖着刻板印象中“女性”的枷锁。哪怕有时创作者的确想塑造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角色,可又陷在“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怪圈中挣扎,最终塑造出的只是又一个“男人眼中的女人”。
而《红海》中的女性角色如此出彩,正是因为她们不是作为“女战士”、“女记者”,而是作为“战士”和“记者”被塑造的。性别身份只是她们角色背景中的一点,而不是整个角色的立足点。她们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一样,与整个剧情相辅相成,而不是“等待征服的高岭之花”或是点缀画面的“视觉糖果”。
女人需要的不是被男人征服,而是生而为“人”的尊重。
(文/杜宇,性又心生,性即人性。)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推荐阅读:贾玲版花木兰:当女英雄走下神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