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们能彻底摆脱性羞耻
[lm_byline]文/杜宇
图/网络
电影中的笑点
来自谈性色变
而电影本身
又在谈性色变
影片《小小的愿望》几经波折,撤档提档又改名,终于赶在中秋假期前上映。这部电影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讲述了身患绝症的少年,拥有“破处”的愿望,在两个好友的支持下,愿望终于达成的故事。
比起影片原身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国产版的名字和剧情一并缩水,靠模糊的“恋爱”将少年的性愿望含混带过,在结尾甚至“升华”成了无欲无求的少年对好友的殷切期盼和真诚祝愿。
中韩两部电影台词对比
不过,不论国产版还是韩版,电影中都有不少笑点都是建立在“性羞耻”的文化基础上的:少年对性避而不谈,却又要为重病好友寻“性”。对性的“欲说还休”,似乎是很多人青春期的真实写照。
一、宁可尿床,不可遗精
韩版电影中,病重少年为了遮盖梦遗的痕迹,不惜假装尿失禁,而让母亲以为儿子病情恶化,暗自垂泪。
试图遮盖梦遗痕迹这一剧情真实而无奈,国产版电影也照搬了这一段,只是在补拍结尾画蛇添足地补充,少年是真的命不久矣,遗精才是谎言,仿佛少年就从未有过性欲,变得“纯洁”了一样。
对于18岁的少年来说,明明遗精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在他看来,梦中遗精却比成年尿床来的更为耻辱。这也和很多人青春期的经历不谋而合:男生偷偷摸摸搓洗内裤,女生快速从包里摸出卫生巾塞进裤兜……甚至一些校园欺凌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这是因为我们鲜少有人接受过大大方方的性教育,面对性这样的敏感话题,我们接触到的更多是“性羞耻”教育。接吻或亲热镜头时父母尴尬的咳嗽或捂住子女双眼的手、学校里对“早恋”的严防死守……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性”是可耻的。这迫使我们面对身体变化时无法直面它,恐惧让我们视而不见,仿佛月经、遗精这一切都不存在。
所以在原版电影中,向姐姐问出这句话时,招来了父亲的一顿暴打
越是不敢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越是助长了“性羞耻”这一文化,最终反过来强化了少男少女对自己生理变化的紧张失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猜不着的愿望,被忽视的欲望
病重少年父母和好友们反复猜测少年的遗愿,却屡屡落空,谁也没想到少年缓缓走向死亡之际所在意的其实是情欲的滋味。
好友们带他去海边,实现“愿望”
性欲在诸多欲望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一项。人们往往只能将其默默摸索消化,至多向三五好友偷偷坦诚。性本身具有私密性,这也成为许多病人或残障人士的难言之隐,一方面他们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自己完成生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又由于羞耻而耻于向旁人求助。
原版电影中的这一桥段,写满了尴尬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公益组织,对残障人士提供性帮扶,但这项志愿服务依旧因为涉性而非议不断,甚至曾官方表态,认为不应将残疾人的性欲视作独立的课题。
值得思考的是,当难以自理的人在进食、穿衣、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关注和尊重的时候,为什么性的需求会受到刻意的忽视?拒绝直视残障人士的性需求,其实是对残障人士的歧视,同时也是对被污名化的性的歧视。
台湾公益组织“手天使”服务申请流程
在离开人世前发生一次性生活,怎么就比跑一次马拉松“低劣”了呢?
更何况儿子对马拉松并无兴趣
三、保密的“性愿”
韩版的病重少年大声喊出“我要zuo爱”的愿望;国产版则隐晦地以“那个”指代,后大概怕观众想歪,又补了一波吞吞吐吐的解释,刻意模糊了“恋爱”和“zuo爱”两个词。但两个版本一致的是好友对这一愿望的严格保密,父母都一开始被蒙在鼓里。
母亲进屋,“zuo爱”的呐喊也就戛然而止
由于缺少全面的性教育,耻于谈性的少男少女在面对身体以及心理上的变化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向父母师长求助,而是和同伴讨论。很多人因此将同伴之间分享的色情电影、小说或者漫画视为性教育资料,并把这些作品中的场景,对应到真实的性生活中。
所以在重病少年的梦境中,出现的也是如此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对性的羞耻感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就十分困难。即使后期补足大量资料,理智上认识到性本身不可耻,但感情上对性的回避和反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逆转改变。
韩版电影中的很多笑点都建立在性羞耻的文化背景上,两个好友顶着羞耻心的压力为朋友完成性愿。而国产版由于某些原因,将这些笑点直接砍掉,有些遗憾。相比之下,前不久热播的《小欢喜》中一家三口坐下来心平气和谈性教育的场面在国内、乃至整个亚洲的作品中都是罕见的。
如果我们的作品中能更多这样开诚布公的谈论性教育、讨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性羞耻的阴影或许就会越来越淡。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一代人的青春,能彻底摆脱性羞耻。
(文/杜宇,性由心生,性即人性。)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