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存状况“够好”了吗?国家统计局发布权威性别数据
[lm_byline]
近日,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发布了《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19年)》,从人口、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家庭、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与健康、社会参与、科技、体育、司法与犯罪、时间利用等角度进行了统计,旨在综合反映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变化、男性与女性生存状况和差异、性别平等的发展进程。
“它不是以女性为研究对象,而是把女性和男性作为社会整体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让我们在这份亮点颇多的数据中,感受女性生存现状和变化吧。
01/ 有多少女孩来不及出生?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出生100名女孩所对应的出生男孩数。国际公认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107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最高值为2004年的121.2。
随着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相继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15年起呈下降趋势,但仍然过高。
02/ 她们如何面对婚姻与生育?
1985至2018年间,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数量大幅上升;但法院部门办理的离婚数量在2010年之后相对稳定。
根据2018年另一份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离婚纠纷》给出的数据,诉讼离婚的原告方女性占比高达73.40%,且多为一方想要离婚。在诉讼离婚的原因上,感情不和或分居占据77.51%,仍存在14.86%的家庭由于家庭暴力提出诉讼离婚,且受害者多为女性。
但从判决结果来看,通过诉讼离婚解除婚姻关系的家庭占比为34.19%,更多的是继续维持了婚姻关系。
数据本身也为已婚家庭提了个醒: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在婚后的2-7年。如何更好地处理婚姻关系,或许是每个家庭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在生育问题上,目前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高峰是25-29岁,这个年龄段的生育率达到109.7‰。
分年龄组统计的生育率在城乡之间有较大差别。 农村女性在20-24岁时一孩生育率最高,城镇在25-29岁;农村三孩以上生育率比城镇高出1倍以上。
03/ 是谁在避孕?
已婚夫妇双方对节育方法的选择中,宫内节育器超过半数,是最主要的节育方法。其次是女性绝育,占比四分之一;而与之相对的男性绝育,仅占3.3%。
由此可见,对于避孕,仍是女性在身体上付出更多。
04/ 女性受教育情况怎么样?
中高等教育中,近年来女性占比明显提高。2018 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中女生占到 47.4%,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中的女生比重已超过半数。
但从 6 岁及以上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看,低学历的女性人口数量仍大大多于男性。特别是未上过学的人口中,女性占到了近四分之三。
在 15 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构成中,女性仍然占大多数。
05/ 她们为何失去工作?
对于未工作原因,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较明显。对于男性,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为最主要原因,其次为单位原因,两者相加超过了 50%;对于女性,料理家务为最主要原因,其次为个人原因,两者相加超过60%。
女性为家庭的奉献在“居民一天”时间分配”中也能看出。女性无偿劳动的时间是男性的两倍多;这些无偿劳动包含家务劳动、陪伴照料孩子生活、护送辅导孩子学习等。
06/ 女性得到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吗?
国务院于1988年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并于2012 年发布《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调整了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规范了产假假期和产假待遇、调整了监督管理体制。
但似乎这套保护规定,没有得到严格落实。自2015年起,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企业比重持续下降。
在其他社会保障上,女性受保占比普遍偏低。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女性在2011年仅占比34.1%,在2018年上升至43.8%。
07/ 女性的社会参与情况怎么样?
/ 政治参与 /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参与社会管理与决策是提高妇女地位、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志。总体看,中国妇女参政程度仍然较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政协常委性别构成中,女性仅占11.3%。
/ 法律参与 /
在法律领域,从业人员性别比例不均衡现象也较严重。2018年,全国检察官人员中,女性仅占35.3%;律师中,女性仅占36.1%。
而与此同时,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刑事案件中,男性罪犯占比达90%以上。
/ 科技参与 /
在科技创新层面,近年来,我国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持续增加,2018 年达 176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增长了 96.9%。
但参与科技管理决策的女性科技人才数量仍然偏少、比重偏低。以两院院士为例,中科院院士中女性比重不足7%,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比重不足5%。传统观念对女性参与科技活动仍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这份性别报告的目录页之后,这句话占了整整一页,非常显眼:
“只要是女性仍然落后于男性,哪怕只是一步,都不能说是实现了男女平等。”数字本身让我们发现问题,但只有去行动,改变才能真正发生。
文 | 编辑部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19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