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和人吵架?

发布,

更新

歧视,被歧视,被攻击,战或套,如何反击
Shutterstock/Albiberon
[lm_breadcrumb]

如何科学地和人吵架?

[lm_byline]

面对歧视性言论,尤其是当歧视是和自己的身份直接相关时,我们非常容易反感和愤怒,进而想要用攻击性的语言去批判对方。可是这么做的结果是你的言论也可能有不妥。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荷小爱约起来!

(谈性说爱中文网特约专栏)前几天朋友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在一个校友微信群里,群里男生A帮男生B介绍对象,男生B谦虚地回复说“谢谢介绍,这么漂亮的姑娘还是留给兄弟你享用吧”。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我朋友的不满,作为一个颇有女权主义思维的女孩,她向男生B发起质疑和批评,认为他物化女性,言论十分不尊重人。与此同时群里也有其他女生表达批判,而男生B在围攻之下则表现得十分顽固,强词夺理地为自己的言论开脱。

最后这段对话不了了之,谁也没有说服谁,微信群里出现了长久的尴尬和沉默。关键是我的这位朋友,因为面对“直男癌”言论时的无力感而颇为挫败。她说不少直男都会有意无意地带有一些性别歧视的想法,大多数人在被指出之后都会多少表现出反思和改变,但也有极少数男性,也就是那种有“癌”的类型,会完全拒绝反思,不表达任何歉意,甚至会更恶毒地表达歧视。面对这样的人,自己的据理力争往往显得徒劳。

如何回应歧视?

我们谈到这段经历时,她问我怎样的反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说我可能不会直接批判男生B的言论,而是会对着其他目击者们说:“刚才这样的言论相信很多朋友看到了心里都会不舒服,我发声是想让你知道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舒服,你会感到不舒服是因为你内心有是非和对错的观念,是因为你对平等和尊重有意识。”

这样的表达有几个好处:避免冲突,鼓励反歧视意识,容易表达。

首先,直接对男生B发起批判的结果是让他有很强的防御性,尤其当你的言论给当事人带来舆论压力时。人们在防御的心态下会更固执于自己的想法,会因为“战”或“逃”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而增加冲动性,减少自控、理性思维和换位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正面冲突往往很难改变当事人的看法,反而有可能让冲突升级。冲突不利于对话,更有可能给你希望声张的价值观念带来负面形象。

面对歧视性言论,尤其是当歧视是和自己的身份直接相关时,我们非常容易反感和愤怒,进而想要用攻击性的语言去批判对方。这是所有人的本性,坦诚地讲换了是我也容易会被激怒。可是这么做的结果是你的言论也可能有不妥,你的逻辑思维会被情绪过多影响,你的攻击性也会让本来可能支持你的旁观者立场发生动摇,最糟糕的结果是本来你希望以身作则地捍卫平等、尊重等等价值观念,却会被旁人贴上一些糟糕的标签。

其次,如果你的经验不足,如果你容易冲动,如果你在歧视产生的一刻无法很快地思考出聪明的方式去反驳,那么你应该把说话的重心放在旁观者们身上,而不是表达歧视的当事人。因为当你希望声张自己的价值观念时,真正需要关注的或许不是那些思想顽固的会公开表达歧视性言论的少数人,而是大多数旁观的,观点不清晰的人。

我一直都觉得这个世界上可能有1%的人是十足的白痴,完全没必要也无法和他们论理(想想看如果真的是1%的话,在中国也有一千三百万之多呢)。所以当我不得不面对这1%的人时,我真正想要做的是让旁边的99%的人更清楚地了解到当下的言论和观念为什么是不妥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不妥的言论时,心里都会有些波动,可是如果这种波动多次出现却不被自己或者别人关注,那么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变得麻木。这样的回应是在鼓励目击者们去关注和认可自己的不舒服,去鼓励他们产生更多这样的不舒服。如果你是以攻击性的批判言论相对,那么那些心里默默不舒服的目击者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他们会更多关注到当下的冲突感,而不是不妥言论带来的不适。

这样你也就失去了鼓励和教育大家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大家感到不适,下一刻出现的情绪就是面对冲突时的焦虑,这样反复地强化,最后或许很多人就会对你希望他们关注的话题产生逃避的姿态。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性别性向或者其他类型的歧视表现的漠不关心。许多人或许不是冷漠,只是相比于冲突,冷漠是一个更能够忍受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选择反击歧视性的言论,你需要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更多的是在于让目击者们注意到自己的不适,注意到歧视,让他们知道有许多人和他们一样也感到了不适,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什么也不做,至少内心的反歧视意识得到了鼓励和强化。

最后,这样的语言比较容易组织,可以迅速地表达出来。因为它避免了你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解构歧视者的逻辑上面,从而陷入无意义的论理,同时又能够让你获得更多的舆论支持,因为这样的语言本身就是在触及人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反应和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达成了这一步,人们就会开始对歧视的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探讨,而不是轻易的形成对立。

>
Shutterstock/haru_natsu_kobo
<

用什么面对歧视?

那么关于歧视者本身,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去关注了呢?当然不是。虽然说面对歧视的首要任务是借机提升旁人的意识,可是那些带有歧视观念的少数人也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并不应该和他们对立。关于如何面对这样的的人,我从一个实验说起。

如果我们把十只小鸡放在一起,他们会形成一个啄咬顺序(pecking order),最强势的1号小鸡会啄2号到10号小鸡,第二强势的2号小鸡会啄3号到10号小鸡,以此类推,最后10号小鸡是最弱势的,会被所有的小鸡啄咬。在一个动物行为实验中,科学家们为每一只小鸡装上了电击装置,小鸡每次产生啄咬行为时都会遭受轻微的电击。科学家们期望通过这种即时惩罚的方式,让小鸡们停止啄咬行为,就好比一个社会期望用法律来阻止犯罪一样。

可是问题来了,从1号到10号里面,这样的策略对于哪一头的小鸡更管用呢?你可能会猜是小鸡8或者9,因为他们是比较弱势的那一类,会很容易屈服于惩罚。事实上实验结果恰好相反,产生了最大行为改变的是处于啄咬顺序顶端的小鸡。因为它们并不习惯受到惩罚,所以一旦受到惩罚之后他们会有很强烈的行为改变。反而是顺序低端的小鸡因为经常被啄咬,已经习惯了被惩罚的状态,所以对更多的惩罚也就无动于衷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面对歧视,或许善要比恶更管用。因为那些表达歧视的人,尤其是那些带着非理性的恶意和攻击性的歧视者,很有可能自己也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被其他统治群体所压迫,所以当我们用攻击、批判和侮辱相对时,或许并不太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场景里,当我需要正面对话男生B时,可能不会选择说“如果你妈妈/女儿被人这样说你会怎么想?”这样很具有攻击性的话,而是会试图站在他的角度带着善意和关怀说:“你会这样看待女性,可能也是因为以前看见其他人这样对待过你身边的女性。我想如果是你在乎的人被这样对待,你心里一定也不太舒服吧?”

虽然这样的角度不一定真的能够改变一些人的价值观和思维,可能也难以对系统性的歧视带来太大影响,但总比因为歧视而生出更多仇恨要好。人们永远会有差异,可是让我们联结彼此的是那些痛苦的、受伤的、难过的体验。面对歧视时,运用善意去调动歧视者们自身的这些体验,从而建立相互的理解和共鸣,我认为是减少和消除歧视的必然出路。

(文:史秀雄,情感心理导师,多伦多大学社工硕士,GC恋爱咨询创始人。首创基于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实务技巧的恋爱沟通培训体系,关注年轻一代情感沟通和恋爱能力的培养。新浪微博@情感心理导师steve。)

(原题:反击歧视的正确方式。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我妈缓缓地说:“我以前谈过一个男朋友,你外公嫌他是个老师,不同意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一直没原谅你外公。 所以如果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推荐阅读:从女人到女神,一个中国女性要走多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更多,请持续关注 LoveMatters 及 LoveMattersPRO 官网B站X(Twitter)、公众号和小红书,订阅官网通讯邮件,辅助个人成长,紧跟世界进步。

了解 LoveMatters Chinese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