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关系”的本质,是民主
[lm_byline]希望我们都能坦诚布公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伴侣。我们不是非要乱搞,我们只是不拒绝感情向其他模式发展的可能性。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lovemattersCN,
和荷小爱约起来!
(谈性说爱中文网)“开放关系”四个字,被越来越频繁地摆上台面谈论,萨特和波伏娃这对情侣不必多讲,早已被奉上神坛,成为“开放关系”的经典范式。然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采取怀疑态度:“这难道不是假借‘开放关系’的幌子,冠冕堂皇地出轨吗?”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它当成洪水猛兽。细想“开放关系”的定义,它强调的无非两点:协商、自由。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参与的各方坦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倾听对方的提议,共同协商对策。说白了,“乱搞”不是开放关系的目的,“民主”才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是个相对政治民主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ta们同样民主的个人情感。看美剧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有这种感受:“哎?ta们俩不是才睡过吗?怎么转头就去睡别人?” “咦,这群人不是一起玩的好朋友吗,怎么还能互相睡来睡去?”恭喜你,在这看似有点荒诞的剧情发展下,你已经嗅到了“开放关系”的民主气息。
在美国的约会文化(dating culture)里,最重要的,就是民主。大家由一句“Would you like to hang out with me?(想不想一起出去转转?)”开始,向对方释放好感的讯号,按照彼此默许的节奏进行一些外出活动,或是进行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之后,如有一方觉得关系差不多了,可以再升华一点了,就会找机会与另一方认真谈一次关于男女朋友的问题。另一方可以选择同意升华,也可以选择不升华。升华就意味着彼此要专一了,不能随意跟别人不可描述了。反之,如果不升华的话,大家也可以继续保持以前的相处状态。而“开放关系”,正是如此。其中唯一的变量,是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更加真诚、多元了。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一书中提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异性恋的、一对一的”这种恋爱关系模式,不过是18世纪才兴起的概念而已。他将这种亲密关系称为“浪漫爱”(Romantic love)。在18世纪之前的世界上各个国家中,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男性较低下,在家、在国都是父系社会的附属品,没有要求“一对一浪漫爱”的能力。
18世纪后,歌颂爱情的文学等艺术作品渐渐流行(《简·爱》等),“浪漫爱”的幻想得以被传播给一直被压迫的女性群体,给她们以精神慰藉。女性得以透过将书中人物的经历与自己联结,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意识、女权主义的崛起令女性对“三妻四妾”的不满声音被世界听到,“浪漫爱”模式被进一步巩固。
纵观历史,人类一步步走来,亲密关系由“一夫多妻”到“一对一浪漫爱”的转变,其本质就是女性意识的崛起、亲密关系的“民主化”。你想一想,我们现在信奉的、认为无法撼动的“一对一浪漫爱”,竟然只不过是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节点而已,它只存在了两百多年。毋庸置疑的是,它一定还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动而变化。
至于“一对一浪漫爱”在我们现代人心中如此根深蒂固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世界“现代化”得太快,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和爱情电视剧告诉你:“爱是唯一,爱就是一生一世”;戒指厂商蛊惑你:“这枚戒指,一位男士一生只能买一次”,于是它“合理”地抬高了价格,“合理”地拿走了你的钱,还让你喜滋滋地沉浸在喜悦里:这样的爱情,真好。
大多浪漫爱情剧的结尾都以男女双方的婚姻作为终点,ta们告诉你:你要像我们一样谈恋爱。
突然,有一小部分现代人开始意识到不对了:一生一次?这不是反人性吗?
是啊,我们默认的一对一的爱情,不过只出现了两百年而已。两百年前,女性用“民主”对抗父系社会对她们的欺压;两百年后的今天,这一小撮现代人,用“民主”来对抗横行霸道的“消费主义”。而“开放关系”这一概念的出现,就是亲密关系民主化进程中的又一个节点。它希望我们坦诚布公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伴侣。我们不是非要乱搞,我们只是不拒绝感情向其他模式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真诚地面对感情,也诚实地面对自己。我承认自己有多偶的欲望,向你提出“开放关系”,你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不合作,我足够爱你自然妥协于你,爱的不够便好聚好散。
毕竟,爱过的人都知道,让一段感情终结的,往往不是难堪的事实,而是虚伪的谎言。
爱与民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
(文/三水。人在香港,性与性别研究爱好者。)
(网友来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开放性关系的鼻祖——萨特与波伏娃的故事你了解吗?这真的是一对对爱情有独特看法和别样实践的两个自由而独立的灵魂。萨特与波伏娃:不一样的爱情实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