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底,香港特区教育局发布的一份长达70页的新版“性教育”文件引发了广泛争议和讨论。
这份文件中一项建议尤其引人注目:在“场景教学”中举例,建议青少年在感到性冲动时去打羽毛球,以转移注意力。
这一建议不仅在本地引起轩然大波,更成为主流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暴露出香港性教育体系面临的诸多挑战。
争议焦点
香港教育局发布的这份“性教育”材料主要针对中学生,其中包括给青少年的工作表和对教师的指导。文件强调,课程并非鼓励学生”过早谈恋爱或进行性行为”。然而,其中一些具体建议引发了争议:
- 教育局建议青少年在感到性冲动时,通过打羽毛球或其他体育活动来转移注意力。这一建议的背后逻辑是通过身体活动消耗精力,从而减少性冲动。许多人认为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化,忽视了性冲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批评者指出,性冲动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应仅仅通过运动来“消除”。一般认为,运动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帮助缓解焦虑和紧张,但长期而言,青少年需要更全面的性教育来理解和管理性冲动。
- 教材建议青少年情侣通过填写表格来设定亲密关系的界限。这一做法旨在帮助年轻人明确彼此的期望和限制。批评者认为这种方法过于形式化,可能无法有效应对青少年在实际关系中遇到的复杂情感问题。虽然设定界限是健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在情感和性方面的沟通技巧。
- 文件警告学生避免穿着可能导致“视觉刺激”的“性感服装”,以减少性冲动。这一建议被批评为延续了性别刻板印象,尤其是将责任归咎于穿着者,而非关注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体自主权。性教育应强调尊重和自我表达,而非通过限制服装来控制他人的反应。
- 香港教育局的教材文件还建议青少年避免接触刺激性的出版物或媒体,以控制性冲动。这一建议被认为忽视了青少年在数字时代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信息的现实。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教导青少年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和处理这些信息,而非简单地限制接触。
社会反响
这些建议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嘲讽,其中许多青少年对这些建议进行了调侃,认为其脱离实际生活。比如,“羽毛球友”九成为了香港网络上的新俚语,这反映出年轻人对官方简单化建议的不满。
《南华早报》更以”羽毛球是香港中学生性冲动的答案吗?”为标题进行报道,质疑这种建议的实际效果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勘误:SCMP新闻英文原题为“Is badminton the Hong Kong answer to sexual impulses in schoolchildren?”其中 schoolchildren 根据新闻事件应为“中学生”)
专家批评
多位性教育专家对这份教材提出了批评:香港教育大学性别研究教授郭勤指出,性教育不应仅仅关注控制,而是应该帮助青少年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发展。他认为,教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健康的性态度和行为。
“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执行董事庄子慧则表示,新的性教育指导对年轻受众来说还远远不够,且包含了性别刻板印象。她特别指出,关于“性感服装”的警告可能会延续有害的强奸迷思,即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的穿着,而忽视了施暴者的责任。
官方回应
面对批评,香港官员并未退缩。教育局长蔡若莲将这项指导描述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保护年轻人的方式。然而,她并未详细解释这些建议的科学依据或其有效性。
香港特首李家超也表示,这些教材有利于香港的长远未来,但未提供具体的证据或数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教育局并未详细解释教材的制定过程,也未回应其他媒体的置评请求。
深层问题
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香港性教育体系的深层问题:
- 教育内容严重滞后:香港的《学校性教育指引》自1997年修订后就未再更新,并已经停止作为指引性文件。2001年课改后,性教育被当地认为是价值观教育,融入在跨学科教育当中。目前香港性教育多次被诟病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而本次2024年教材文件的更新,反而从过去的“性不是罪孽和邪恶”变成了“对性欲的抑制”。
- 缺乏强制性课程:由于性教育课程在香港不是强制性的,许多学校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不开展或只进行表面化的教育。这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性知识。
- 青少年知识缺乏:调查显示,许多香港青少年对基本的性知识存在误解,例如避孕方法和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这种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意外怀孕和性病传播等问题。
- 面向年轻人的社交媒体性教育内容缺乏:由于学校性教育的不足,青少年往往依赖网络获取性知识。然而,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缺乏正确引导可能导致误解和错误行为。
- 管理者观念保守:即便在网络上有许多人调侃和反对“开倒车式”的保守,但是学校和官方对性教育的保守态度使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推动全面性教育时面临阻力。许多家长担心性教育会导致过早的性行为,而管理者同样有对犯罪行为“催熟”的担忧,而非看到性教育预防和教育的作用。
未来
这场争议凸显了香港性教育亟需进一步改革和加强。
我们呼吁:
- 更新指引或在教学中修正错误示范:明确更新性教育指引文件,而非简单地将其融入交叉学科当中,明确内容和方法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包括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使用。教师在基于教材施教时,更多应从常识和常理出发,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 纳入必修课程:将性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系统和全面的性教育。
- 投入预算生产适合的性教育内容:根据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开发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性教育材料和活动;支持善用社交媒体的年轻社会团队持续输出科学内容。
- 加强教师培训: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资源,帮助教师提高开展性教育的能力和信心。
- 推动观念转变:通过公众宣传和社区活动,逐步改变社会对性教育的误解和顾虑,促进开放和健康的讨论环境。
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科学、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性教育,关乎个人健康,也关乎社会的长远发展。”羽毛球争议”这次虽然引发了全球嘲讽和批评,但也为香港再次重新审视和进一步完善其性教育体系提供了契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