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游行:彰显了什么,又遮盖了什么
[lm_byline]世界上所有的压迫都是相连的,为了打破一个压迫维度的努力,却强化了另外维度的压迫。
(谈性说爱中文网) 当LGBT 群体早就不是隐形,当同性恋游行在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当美国实现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这个群体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听到,有一种质疑是这样的:同志游行那样衣着夸张,行为出挑,真的是ta们想要的平权吗?小爱曾经在知乎上就回答过这样的质疑,今天希望与大家重新分享。
关于Gay Pride(同志游行)的正面意义,总的来说:提高了同志群体的可见度、有助于LGBT群体争取自身权益、有助于大众对这个群体有更多的了解,祛除那些污名化的想象等等。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都是有益的,也是事实。但是不是就不存在负面性了呢?从实践和理论的层面,确实是存在的。
首先,如果参加过同志游行,你就会发现,LGBT的话语权和“代表性”高度集中在特定阶级与特定族裔手中。更直白一点,它们集中在以白人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手中,而其他阶层的声音则被压制了。譬如当你想到同志游行,你可曾想到过黑人?想到过老年同志?想到过跨性别者?更别说社会中那些不具备经济实力的人群了。当LGBT的话语权被高度集中后,另外一部分弱势的人的声音就更难被听到。
其次,正因为这种代表性的高度集中,同志游行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什么是“好的LGBT”,而所谓的“坏的LGBT”就会被更加边缘化。譬如,你在同志游行上看到的男同志大部分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他们往往是身材健硕,容颜姣好,常年泡在健身房。这背后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中产阶级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当前最主流的欧美同志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形象。
但只要对于平权运动有一点了解或有一点期待的朋友,肯定会想:如果是平权,那目标就应该是打破社会无形中强加的“正常”、“不正常”的界限啊,怎么我们又无形地在LGBT群体内部划出区隔呢?我们不是把另一部分人给更加“边缘化”了吗?但这种把LGBT群体往所谓的正常、健康等看似正面的方向上引导的逻辑就慢慢在变成我们今天看待同志的逻辑了,而且这样的逻辑被很多参与同志平权运动的人所共享。用一个比较学术的词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同性恋正统性”(homonormativity),意思就是说在这个群体内部建构了一种正统的标准。仔细想想,是不是走到平权的反面?
> <
第三,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今天的同志游行背后往往是有大资本在支持的。每年的游行,都会有大公司、大财团在背后操控。你以为LGBT们是同志游行的主角,但实际上很可能资本才是后面真正的主角。每年的同志游行业,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打广告的好机会。他们的重点其实并不在平权,而在于资本增值。
同志游行这些比较负面的面向,恰恰是今天北美式的主流的同志运动所遭遇到的危机,也是消费社会时代的一个后果。世界上所有的压迫都是相连的,为了打破一个压迫维度的努力,却强化了另外维度的压迫。这也是为什么同志游行也好,同志运动也好,以及之前的同志婚姻合法化也好,都面临批判的声音。同志婚姻合法化,当然是同志平权运动的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但同样,在很多更激进的平权人士看来,这也是平权运动的倒退。作为本质是巩固私有财产的一项制度,客观上必然会把某一部分人给边缘化。譬如剩女、譬如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结婚的同志等,也是对一种更多元的性关系的排斥。
当然,历史上同志游行或同志运动也是非常自觉地和阶级、种族这样的议题勾连的,譬如英国电影《Pride》里,撒切尔主义一出来,要求煤矿产业私有化,很多煤矿工人下岗,当时的同志们就上街游行,和这些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坚定地站在一起。当时还有同志运动的领导人创办了“Gay Left”(同志左派)这样的左翼刊物,在他们看来,争取一种性向的平等是和追求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更平等的社会相结合的。当然在“左”这个词被全面污名化的今天,同志运动越来越脱离了和阶级、种族的联系,而逐渐演变为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对于gay pride,它无疑提高了LGBT群体的可见度,同时,也要看到它是不是遮蔽了什么。
(首发于知乎,原题:同性恋游行是否会在实质上造成更大的负面效果?)
从同志运动到同性婚姻合法化,这代表着什么?推荐阅读:从石墙骚乱到高院判决:同性婚姻在美国合法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