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恨死了苏大强,却都有可能成为他

发布,

更新

我们恨死了苏大强,却都有可能成为他
[lm_breadcrumb]

我们恨死了苏大强,却都有可能成为他

[lm_byline]

文/鸟鸟酱

 

重男轻女不是养老困境的原因

而是中国式养老的结果

 

看《都挺好》时,很多人认为是苏家父母的重男轻女,导致了苏大强的养老困境。

 

其实应该反过来:是可预见的养老困境,才让苏家父母重男轻女。因为这在当时就是一种“理性”的投资养老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都很好》就是一个养老投资失败引起的民事纠纷。

 

一、苏母的中国式养老焦虑,让她成为了偏心母亲

 

朋友芝麻饼在她的文章《<都挺好>观感:被无条件的爱过,才有独立的自我》中写道:“人要获得自由,具备爱和被爱的能力,懂得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前提是感受过被无条件的爱。我们对孩子们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这“无条件的爱”,在中国式代际关系中,是缺乏土壤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式家庭本质上是围绕着从生育、教育到养老的内部资源争夺战

 

一、苏母的中国式养老焦虑,让她成为了偏心母亲

 

朋友芝麻饼在她的文章《<都挺好>观感:被无条件的爱过,才有独立的自我》中写道:“人要获得自由,具备爱和被爱的能力,懂得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前提是感受过被无条件的爱。我们对孩子们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这“无条件的爱”,在中国式代际关系中,是缺乏土壤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式家庭本质上是围绕着从生育、教育到养老的内部资源争夺战

 

所有作为女人的爱情、发展的希望都化为乌有,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家庭内部。掌握了家庭资源分配权的她,选择为自己的养老投资。

 

那个年代普遍信奉养儿防老,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于是她成为了在女儿眼中重男轻女的刻薄妈妈,把所有资源都给了儿子。

 

苏母怎么也想不到,最后是女儿在养老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完全颠覆了她的投资回收计划

 

事实上,现代女儿养老的满意度都高于儿子养老。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毅的一项调查发现:

 

在农村和城镇老人看来,成年女儿孝敬父母的观念指数平均比成年儿子分别高出35%与18%,尤其在老人进入高龄后,养育女儿的优势更明显;成年女儿与老年父母的情感关系显著优于儿子,差异高达28%~29%;当女儿、女婿为主要照料者时,失能高龄老人的满意度比儿子、儿媳是主要照料者时高4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项针对2.6万名老年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很多年老多病的父母在晚年更希望有个女儿,因为女儿照顾父母的几率是儿子的两倍。研究显示,女儿对年迈父母的照顾时间为平均每个月12.3小时,而儿子仅为5.6小时;而即使有儿有女的家庭中,照顾老人的责任也大多由女儿承担。

 

但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仍只是家庭内部的又是一场资源竞争。

 

二、养老困境中的家庭资源争夺,不能都靠苏明玉解决

 

被观众痛骂的苏大强,数次“无理取闹”其实都出于对老无所养的焦虑和恐惧。

 

 

剧中四人一起围桌算账的情景真是经典。

 

三个账本,记录了大到买车买房,小到一串糖葫芦的开支,把苏大强期望的一还一报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走了谁管我?”他紧紧抓住百依百顺的苏明哲,因为“养儿防老”完全寄托在儿子的“孝顺”上,别无依凭。

 

苏大强的各种需求被群嘲时,大家都忽略了,每个人的养老需求其实都不同。

 

苏大强要有房住、有亲人陪伴、有朋友交谈,遇到小蔡还发觉自己有情感需求。

 

这些是放在传统的大家庭里都不成问题的需求,一旦被放在人际关系原子化、各类服务商业化、年轻人压力倍增无暇他顾的今天,他似乎就处于暂时的失能状态了。

 

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养老更像一个自我再教育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得不依赖年轻人的助力和引导

 

而年轻人的情况如何呢?长子苏明哲就是无数中年“蜡烛两头烧”的真实写照:一边是父亲老无所依的恐惧和孤独,另一边是自己夫妻和孩子的生活质量要保证

 

围绕着苏大强的养老,苏明哲的中产生活、苏明成的小康之家,都变得摇摇欲坠,其中当然有性格观念的问题,但更让人看到中产阶级的脆弱性。

 

剧中的救世主苏明玉,一早脱离家庭,在外部竞争中获得成功,带着庞大资源回归,每一挥手抛出一句“这钱我出了”,就解决一个问题。这让人看到苏家内部的蛋糕是多么的小,小到逼着人互相斤斤计较。

 

但有几个人能够成为苏明玉呢?

 

剧中的苏明玉是站起来了,但现实中苏母们在与子女的斤斤计较中逐渐老去。

 

说白了,家庭内部的资源竞争是最无奈的零和游戏,根本原因还是大环境提供的资源稀缺、社会养老支持系统的薄弱。

 

在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解放的同时,中国式养老的内部资源竞争,让老人容易陷入孤立无援,也让年轻一代的生产力、创造力被牢牢束缚在父辈的养老焦虑上,如何解放?催婚、催生这种普遍的亲子矛盾不也是这种养老焦虑的结果么?

 

三、二胎开放与养老的矛盾,会不会催生更多的苏母、苏大强?

 

二胎时代,由于房价高企、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提高,家庭内部的资源竞争将更加剧烈,养儿防老计划会面临更多挑战。

 

郭林、曾福星的研究论文《中国家庭养老资源的稀释机制》提出疑问:

 

从短期来看,二孩稀释家庭抚育资源的同时,同样可能影响家庭养老资源供给。二孩的到来,将大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占用他们较多的精力与情感,其对老人的陪伴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有的老人还需要为其打理家务、照料孩子。更何况有的要二孩的父母, 自己已到了一定年纪,其父母更是年事已高,正是需要照料、陪伴的时候。那么,二孩对家庭资源的抢占,是否会导致家庭的困境?

 

除了养老面临新挑战,二胎时代会不会诞生更多被牺牲的苏明玉?

 

郑磊在其《同胞性别结构、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与教育获得》一文中发现:

 

当家庭预算约束因为不利的同胞性别结构而变得更加紧张时,父母首先减少了对女孩的教育投资,因此导致同胞性别结构在性别间的非对称影响。

 

该文也提出了解决策略:

 

同胞性别结构效应是一种预算约束环境下的结果(Chu et al., 2007),这为减少教育性别差异的公共政策提供了空间。比如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等缓解家庭预算约束的政策都可以有效的缩小源自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

 

《都挺好》以苏父女的和解大团圆,但难以安抚无数仍为家庭养老忧心忡忡的中国人。什么时候公共资源能够给人的养老提供更多支持和选择,改变单一依赖家庭养老的局面,什么时候才能在电视剧上看到另一种家庭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更多,请持续关注 LoveMatters 及 LoveMattersPRO 官网B站X(Twitter)、公众号和小红书,订阅官网通讯邮件,辅助个人成长,紧跟世界进步。

了解 LoveMatters Chinese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