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都能改,为什么你还要和我分手?

发布,

更新

我什么都能改,为什么你还要和我分手?
[lm_breadcrumb]

我什么都能改,为什么你还要和我分手?

[lm_byline]

文/海苔熊

图/Giphy.com

 

当对方想要分手

你拼命挽回

改掉自己的缺点

成为更好的人

可还是无济于事

怎么办

 

我们之间真的没有办法继续了吗? 我哪里做得不好?你说,我改、我都改!你嫌我钱赚得太少,没关系,我努力去兼三份差,我一定给你个好的未来!

 

不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嫌弃你。 而是我们两个不适合,你懂吗?

 

你说我们哪里不适合?之前不是还好好儿的吗,怎么转眼间就⋯⋯就没戏了⋯⋯

 

很多时候,当对方、变心、变冷淡、想要分手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某件事、某个方面没有做好;而只要自己改变这件事,对方就会回心转意。 所以很多人迟迟不能释怀,或感到怨恨、或强行想要改变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Ilse Sand在她的书当中一语道破这个谬误:有时候感情里面归结为自己的错,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有错,而是比起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自己又无力改变,相信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比较有控制感

 

换句话说,你宁可相信是自己的问题,因为这样还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如果你一旦承认问题在对方身上,由于你无法改变对方, 就等于变相承认这段感情已经没救了[1]。 

 

一、不愿承认结束,反而让彼此痛苦

 

承认“没救了”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你会选择逃离这个痛苦,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扛。 但当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效果如何呢? 首先,你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权力相对比较小的位子,在这段关系当中委屈求全,可是这样的一种委屈,对关系不但没有帮助还是一种伤害

 

●     研究显示,当你觉得自己在一段感情当中是一直牺牲的那个角色,而且你觉得两人可能无法长久时(承诺感较低),会让你对于这段关系的满意度越来越差[2]。

 

●     相对的,如果对方一直在这个感情里面扮演“被付出”的角色,这样的一种不对等,也会让ta感到罪恶和亏欠(例如家务都是你在做)[3]。

 

●     综合上面两个,虽然你嘴巴上说没关系你可以一直付出,等到对方回心转意的那一天,但实际上,ta一方面会感觉到有巨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你隐隐约约透漏出的“不舒服的感觉”(毕竟你并没有在这段关系里面对方和对方站在平等的位置),也会“传染”给ta,ta同样能够感受到你的担心[4]。

 

这就是为什么在对方提分手后,你不断纠缠ta、不断说你可以改变来迎合ta的期待,不但不能让你们回到过去美好的状态,还可能把对方越推越远

 

事实上,在对方开口提分手之前的好几个月,ta就已经经历好多个阶段的犹豫和踌躇,ta已经先挣扎过、痛苦过了[5],当ta开口的时候,已经是ta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跟你说的时候。

 

二、悲伤的5阶段之一:讨价还价

 

其实,你这样做情有可原。 面对重大的分离,我们经常都无法接受,毕竟对方是跟自己曾经如此亲密的人,转瞬之间就变成陌生人,叫人情何以堪?

 

Elisabeth Kübler-Ross多年前就曾经提出了经典的「哀伤5阶段」[6],当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往往会历经下面五个历程:

 

●     否认(Denial):拒绝这件事情的发生,例如你可能会说:“ta只是暂时对我没感觉而已,不是真的要跟我分手! ”

 

●     愤怒(Anger):对于这段时间以来你的付出最后变成一场空而生气,你会觉得不公平、觉得“为什么我都还没放其ta就先放弃了”,或者是背地里诅咒ta,希望ta不得好死。

 

●     讨价还价(Bargaining ):隔了一阵子之后,又开始想起ta的好、想念那些曾经温暖的时光,所以你可能会“贱价卖出”,传微信给ta想要重修旧好。

 

●     忧郁/放弃(Depression ):在经过种种拉扯之后,你可能一下子觉得是对方的错、一下子觉得是自己的错、一下子觉得两个人都有错、一 下子觉得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缘分到了而已……最后发现不管你怎么想都没有什么帮助,回不去的依然回不去,一开始因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7] 而感到忧郁,但后来你也渐渐放弃了,适应了没有ta的生活。 

 

●     接受(Acceptance ):对方从你的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8]里面撤退出来,你的生命曾经有ta, 但你开始知道往后的路你得一个人走。 

 

这篇文章里面讲到的“一定是我哪里做不好ta才会走掉,如果我改变了某些缺点,ta就会回来了”就是在“讨价还价”这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五个阶段大量被引用,很多人会以为只要按照这个步骤就会走过失恋的痛苦了。 

 

不过虽然这五个阶段最容易记忆,更新的研究指出,分手后的哀伤阶段并不是固定的,甚至有更多的阶段(例如藕断丝连)[9]。

 

如果你是习惯压抑悲伤、或者是环境不允许你表达悲伤的人[10][11],也可能一开始你会以为你已经接受了、没事了,到后来却开始生气悲伤。

 

三、找回新世界的可控感

 

其实离开一个重要的人,就是你所熟悉的那个世界崩坏了,它不再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式来运转,于是你会用尽全力,希望它回归到原先可以预测的状态(predictable)。 要让这一切的跌宕回归到稳定,你可以尝试着手下面这些事情:

 

1、开始整理ta的东西

 

先前我们做的一个研究指出,通常在分开以后适应比较良好的人,都曾经采用两种方式来疗伤,其中一个方法是旅行,另外个方法则是整理对方的东西

 

ta的离开可能是你不可控制的,但ta的东西是否被留下来,则是你可以控制的,你整理的不仅仅是ta的东西,更是ta在你心里面留下来的影子,有哪些是你想要留下来保存的, 又有哪些是你宁可遗忘的? 所以,第一步可以先从整理自己开始。 

 

2、去找老朋友

 

这听起来有点烂,没了伴才想到朋友,但真正的朋友在失落的时候,其实是真的会想要多陪陪你的。 

 

找一段自在的关系,在这段关系里,你不需要猜测ta会不会拒绝你,因为ta的一举一动你都很熟悉,光是这一种“可以预期”的安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找下一段感情的新鲜感会让你以为自己好像暂时好了起来[12],但因为那会是另外一个“不可预期”,结果你为了“找回熟悉的安稳感”可能很快又会想起对方的好,甚至回到前任的微信圈继续关注[13],把新对象和ta比较;或是担心自己不如人,去查看“新对象的前任”是个什么样的人[14] 。 

 

3、接纳现状的自己

 

当你内心出现想要改变些什么回到从前的时候,就跟自己说“好吧,我承认自己现在还无法接受,会有这种想法很正常”。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关爱(self compassion)[15]的技巧,不去评价(non-judgemental)、 批评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且承认目前的状态。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只是事实(ta的离开)而已,而是我们内心那些责怪自己的声音

 

当事情暂时无法改变的时候,练习接受现状;当自己无法接受现状的时候,练习接纳自己,或许有天你会发现,真正的“变好”,是允许自己现在这样就很好。 

 

参考文献

 

[1]Sand, I.(2018)。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鈍感世界中,給高敏感族的人際關係指南!暢銷話題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行動篇!(Tools for Helpful Souls)(梁若瑜譯)。台灣:平安文化。

 

[2]Whitton, S. W., Stanley, S. M., & Markman, H. J. (2007). If I help my partner, will it hurt me? Perceptions of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6(1), 64-91. 

 

[3]陸洛、張婷婷、張妤玥 (2012)。 工作與家庭的意義對因應職家衝突的影響─華人雙文化自我觀之展現[The Meaning of Work and Family and its Role in Coping with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 Practicing the Chinese Bicultural Self]。本土心理學研究(37),頁 141-189。 doi: 10.6254/2012.37.141

 

[4]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5]Wright, H. N.(2003)。戀人還是朋友:分手療傷手冊(田鎔瑄、謝慧雯譯)。台北:宇宙光。

 

[6]Kubler-Ross, E (2005) 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Simon & Schuster Ltd, ISBN 0743263448

 

[7]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1), 49. 

 

[8]Ben‐Ze’ev, A. (2010). Jealousy and romantic love. In S. L. Hart & M. Legerstee (Eds.), Handbook of jealousy: Theory, research,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pp. 40-54). UK,London: Blackwell Publishing.

 

[9]Dailey, R. M., Crook, B., Brody, N., & Lefebvre, L. (2017). Fluctuation in on-again/off-aga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oreboding or functiona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4), 748-767. doi: 10.1111/pere.12211

 

[10]詹宗儀(2014)。沒有聲音的故事:華人社會文化下一位女同志失落伴侶的悲傷剝奪經驗探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11]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灣:時報文化。

 

[12]Brumbaugh, C. C., & Fraley, R. C. (2014). Too fast, too so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reboun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doi: 10.1177/0265407514525086

 

[13]Fox, J., & Moreland, J. J. (2015). The dark sid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and affordanc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5, 168-176. doi: 10.1016/j.chb.2014.11.083

 

[14]Mod, G. B. (2010). Reading romance: The impact Facebook rituals can have o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Anthropology & Sociology, 1(2).

 

[15]Neff, K. D. (2003).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3), 223-25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更多,请持续关注 LoveMatters 及 LoveMattersPRO 官网B站X(Twitter)、公众号和小红书,订阅官网通讯邮件,辅助个人成长,紧跟世界进步。

了解 LoveMatters Chinese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